笔尖中文 > 穿越重生 > 神诡大明:灵能飞升 > 正文 第八十二章 历历有据

正文 第八十二章 历历有据

最新网址:www.badaoge.info
    一言蔽之。

    责任和权力要等同。

    要历历有据,要事事留痕,要记录在案。

    当今之世,已经是沸沸扬扬,乱花渐欲迷人眼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,有人从中看到了当今之世乃前所未有之大变。

    他们既能仰看满天星斗,也能俯瞰农家石磨,实心用事,于大节不亏。

    而诸如张四维、徐阶之流,乃至于以何心隐为代表的飞升派,自私自利到了极点。

    他们是举起百姓当火把,照亮己身。

    随着晋党的瓦解,松江徐家的破灭,朝廷里明目张胆的反对份子死的死,降的降,不成气候。

    徐阶的党羽门生死伤惨重,仅仅松江一地就是查处了上百名官吏。

    槛送京师的囚犯依旧在官道上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山西地方,几乎是家家白事。

    如他们懂得大义二字,也不至于此。

    考成法就是一条鞭子,督促着一切政务的进行。

    于朱翊钧而言,再合适不过了。

    一家苦,好过百家苦;百官苦,总好过百姓苦。

    乾清宫内,朱翊钧回到金座,闭目凝神。

    这些时日,祂俯瞰半个大明,接受万万生民之信仰,可谓是大开眼界。

    士大夫之中良莠不齐,其实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民们没有什么区别,不过是多读了几本书,多识了几个字。

    只能说他们聪明,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,其着眼于当下,目光浅薄,算不上智慧。

    朱翊钧的举动,无异于为世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
    他们向着太一祈祷时,便仿若置身于宽广温暖的海洋之中,情不自禁的将自己的苦闷和烦恼尽情的倾诉。

    朱翊钧这个皇帝是君父、君师、君国三位一体具象化。

    人受委屈了,就会情不自禁的在这里寻求安逸和解脱。

    人生来就是物质的,但若是在物质生活中,为柴米油盐酱醋茶,为富贵权势摸爬打滚之后,倘若一旦触及到精神殿堂,并能一窥其中风采,便久久不能忘怀了。

    皇帝不再是一个具象化的符号。

    而是众人的精神归宿。

    令朱翊钧感到诧异的是,大部分能放开心怀接受皇帝的,反而是大部分青年人,是贫苦之人,是郁郁不得志的士人。

    没有接受过苦难的人,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,不屑于此。

    还有另一种人,他们经历的太多,已经失去了彼此沟通交流的能力。

    即使是张居正也多半是流于形式,是例行公事一样的祈祷。

    朝中公卿大臣,对祂是敬畏有加,甚至有些警惕。

    除了诉苦,还有最多的祈祷就是投诉,和举报。

    人们发现,这玩意可比去登闻鼓和衙门公平多了。

    登闻鼓是修士们所用,衙门嘛,则是有理无权莫进。

    什么叫官,官就是管人的。

    是维持秩序和平稳的。

    大奸大恶之徒在被反复多次强烈的反应举报后,就会触及烈阳天界的天理。

    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,赫赫红雷将其生生劈死,其灵魂被天律所化的枷锁带走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北直隶地区,皇帝灵能最为强势的地方,无论城郭县衙,深山密林,皇帝的灵能时刻等待着呼应。

    这种饱和式的覆盖,就是为了及时反应。

    迟到的正义,还算的正义吗?

    朕不好说。

    但此举,显然满足了人们朴素的公序良俗。

    天理昭彰,报应不爽。

    人们常常分不清好人坏人,但是谁在做事,谁的态度如何,总是明白的。

    于是,朱翊钧能接受到的信息就更多了。

    京城里哪家修士走火入魔了,哪家婚丧嫁娶,谁家衙内仗势欺人被活活打死,哪个地界出了灭门惨案。

    乃至于,京城的粮食物价涨了两钱,百姓怀疑朝堂里人倒卖粮食。

    家里的老牛和骡马落了残疾,走投无路向皇帝哭诉的。

    亦或者街坊邻里,鸡毛蒜皮的小事,都开始找上皇帝处置。

    谁被戴了绿帽子,然后把奸夫淫妇一起摸了脖子的。

    这些朝廷的官僚,以及东厂的番子们不会注意和留心的小事,皇帝都在听。

    并且一一记录在案。

    吾在听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甚至朱翊钧打算将它们雕刻起来,放在天宫内存档。

    朝廷里对皇帝直接把人劈死多有物议,但无人出声质疑,一来这样的例子太少。

    二来,死者都是触及红线的畜牲,而且一死一个不吱声。

    最后是程序问题,但这对于超脱于世间的皇帝,有什么作用。

    皇帝陛下想当好人,想主持公道,那就去吧。

    这种事啊,干一天不难,干一辈子就难了。

    他们在等。

    嘉靖和隆庆已经做出了示范。

    皇帝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众人乐见其成。

    但朝臣们没有意识到的是,皇帝在悄无声息之间,绕开了朝廷这个大框架。

    甚至于深入到乡野,深入到宗族。

    裁定公理的话语权从地方的乡贤、宗族的族长,演变为太一。

    “这件事,太一怎么说?当今陛下怎么说?”

    往往一句话就能噎的人无以言对。

    不怕死的尽管去。

    可惜,庙堂上的士大夫们看不到。

    他们还以为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修士手中,在士大夫手中,治理国家靠的是他们。

    至于那位在金座焚烧的神皇太一,就是个符号,是无害的神象。

    只要他们收敛一点,不像徐阶那样横行无忌,好日子还能长长久久。

    他们所不知道的是。

    信息的载体,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    历史的智慧告诉我们,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变革,都是思想领域的剧变。

    是因为信息传递和承载的成本的大幅度递减。

    第一次的变革是竹简。

    第二次是造纸术。

    上古之时,为何微言大义,既有古人用语之习惯,也因竹简的承载能力是有极限的,就是用更少的笔墨,表达更多的意思。

    所以,才留下了这么多的空白,使后人解释。

    而现在,人们只需要在脑海中将记忆上传,带着当时最为深刻的感觉。

    诸如鸟语花香的触动,食物的温暖,求知若渴的幸福,还有令人恼怒的苦闷,等等不一而足。

    情绪和画面、文字互相结合,令人感同身受,亲历其境!

    这无比契合华夏信达雅的表达方式。

    没有什么比这更为准确了。

    哪怕是目不识丁的老农,也能将知识上传。

    谁能定义只有掌握了四书五经的,才算知识。

    这就是未来。

    朱翊钧正是在做这样的事情。

    从之前利用灵能,扩散简单的情绪。

    到现在,祂开始从芸芸众生之中汲取养分。

    其既要有纵向的传递,也有横向的彼此沟通。

    所以要让更多的人能够脱离生产,将精力放在思考上,进行一场大思辨。

    要打开古代社会不可逾越的知识壁垒。

    所以李时珍必不可缺,粮食,数千年以降,都在这个问题上了,但哪怕死了一位李时珍,朱翊钧依旧会源源不断的寻找下一位李时珍。

    大方向对了,需要的就是人力去堆。

    天才的灵光一闪,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,降低成本,但并不是不可或缺。

    解决了温饱问题后,人们才会将精力聚集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。

    凡间的朝廷只是皇帝计划中,微不足道的一部分。

    彼时,世间万物将以太一为核心,连为一体。

    所有人,都毫不例外。
  http://www.badaoge.info/book/125893/47935446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adaoge.info。笔尖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dao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