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badaoge.info
郭子仪打得节节败退,于是安庆绪派人去史思明那里搬救兵,承诺将大燕皇位禅让给他。史思明果然出兵援助,大破唐军,郭子仪久攻不下,撤军回师。
安庆绪不愿履行承诺,结果被史思明绞死。史思明也是突厥人,和安禄山是同乡,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。
在洛阳被唐军收复以后,史思明见安室政权没有前途,就率部归顺朝廷,唐肃宗大喜,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,命他去讨伐安庆绪。
但是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老部下并非真心归降朝廷,私下里还和叛军都有来往。于是唐肃宗派吴承恩和阿史那承庆去史思明那里找机会除掉史思明,没想到却弄巧成拙,吴承恩到处游说史思明的部下被史思明告发到史思明那里。
史思明杀死吴承恩等人,向唐肃宗尚书兴师问罪,再次造反。不久,安庆绪就派人向史思明求援,承诺将地位让给史思明。
没想到解围以后,安庆绪不愿履行承诺,史思明就绞死了安庆绪及其四个弟弟,篡位称帝。公元759年,史思明重新夺回洛阳,然而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座空城,百姓都被唐朝迁走。
史思明一无所获,把城中搜刮一空,准备进攻河阳三城。随着战事节节失利,史思明的处境愈发艰难。公元761年,史思明在洛阳城外大败唐军,唐军被迫弃守河阳三城。
史思明剑指长安,朝廷震恐。然而史思明也重蹈了安禄山的覆辙,史思明不满长子史朝义,偏爱小儿子史朝清,时常有废长立幼的想法,使朝义心怀不满。
于是联合部下将史思明杀死。至此,持续了6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走向尾声。与此同时,唐朝宫廷也发生了一场政变,唐肃宗李亨病重,张皇后想废掉太子李豫,却被大太监李辅国抢先一步,张皇后被李辅国乱棍打死,李豫登基为帝,是为唐代宗。
公元762年,史朝义在洛阳北郊惨败,唐军收复洛阳,史朝义众叛亲离。次年史朝义被迫自杀,首级被送往长安,至此安史之乱彻底平定。
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,让无数黎民百姓死于战火之中。在评判过程中,藩镇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,与朝廷分庭抗礼。
宦官势力也日益强大,在接下来的150年时间中,李唐皇室不得不与藩镇和宦官共天下,直至灭亡。
【一口气看懂被冤枉的假奸佞#历史#小故事】
历朝历代总有遗臭万年的奸佞,可这些奸佞真的是十恶不赦吗?戏曲中传唱的金枝妖妃,他们究竟是罪大恶极还是被人泼了脏水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那些被泼脏水的假奸佞。
第一位:高力士
说起宦官,就不得不提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。李白就曾因高力士脱靴而被人津津乐道。历代戏曲中高力士也多半是白脸丑角,可这位权倾一时的宦官到底是忠是奸?
为何唐玄宗李隆基对他如此信任,甚至说出“力士当直,我寝则安稳”的话?要想弄清楚这些,还得从公元710年唐隆政变说起。
作为武则天时期就在宫中的宦官,高力士独具慧眼,早在韦后乱政的时候,他就看出李隆基绝非常人。于是高力士果断站队,明里暗里帮李隆基办了不少事。
唐隆政变成功后,李隆基成了太子,高力士自然就成了头号功臣,论功行赏时他被封为太子太保,随后又被提拔为三朝大夫,内侍自此高力士正式开启他的官场之路。
公元713年,李隆基登基没多久,太平公主就打算政变夺权。得知此事后,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,发动先天政变。
作为李隆基手下的得力干将,高力士也参与了计划,他杀死了投靠太平公主的宰相岑曦、萧至忠,为先天政变的成功打下了基础。
政变之后,高力士就被破格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,随后他又兼任右监门卫将军,正式成了炙手可热的宦官。
两次参与政变,两次立下汗马功劳,高力士的忠心和能力李隆基看在眼里。因此他也放心的将朝政交给高力士,此后朝廷呈送的公文都要先经过高力士的手,小事高力士可以自行做主,而大事就由高力士来禀报李隆基。
虽然地位不断升高,但是高力士却越发谨慎。哪怕是亲近的人触犯了法度,他也不予援助,甚至对于朝局高力士也看了透彻。
公元744年,他曾劝说唐玄宗不要倚重李林甫,甚至后来他还冒着得罪李隆基的威胁,劝他制衡杨国忠和安禄山。这些作为使得他被誉为千古宦官,但高力士的苦心劝谏,却架不住唐玄宗李隆基自寻死路。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唐玄宗李隆基匆忙逃亡,唐肃宗登基力挽狂澜。安史之乱平定后,李隆基早已成了太上皇,而唐肃宗为保皇位对他十分不客气,身边的宦官李辅国竟然在李隆基迁居的时候率兵拦路,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才让他免于受害。
不过高力士对李隆基的忠心却让李辅国心怀怨气,他恨高力士让高力士落得一个流放的下场。公元762年,高力士得知李隆基驾崩,嚎啕大哭,吐血而死,一代忠臣就此亡故。唐太宗李豫得知此事后追封他为扬州大都督,还特许他寻踪李隆基陪葬。
第二位:刘皇后
如果说高力士被泼脏水是因为宦官当权,那张显皇后刘氏就是无缘无故成为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了。
刘氏自幼父母双亡,10多岁的时候,就靠着卖唱讨生活。公元983年,15岁的她终于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白马王子——当时还是襄王的宋真宗赵恒。
刘氏进入襄王府后与赵恒如胶似漆,可就在此时,她出身卑微还嫁过一次人的事情,却被当时的皇帝宋太宗知道了,皇帝大怒,要将刘氏赶出京城。
赵恒不得已只能将他藏起来,二人抽空私会。公元997年,赵恒登基,是为宋真宗。登基没多久他就迫不及待的接刘氏进宫,大宋灰姑娘刘氏终于成了货真价实的皇妃。
进宫后刘氏与赵恒琴瑟和鸣,公元1007年皇后病逝,宋真宗赵恒甚至要立刘氏为后,只可惜当时的刘氏没有儿子,出身也不高,这才一拖再拖。为了心爱的刘氏,宋真宗赵恒也是煞费苦心,他甚至想出了借腹生子的法子。
他宠幸刘氏的宫女李氏,让李氏有孕生子,随后谎称皇子是刘氏所生,借此让刘氏登上皇后之位。朝臣们虽然都知道真相,却碍于宋真宗赵恒的执着,不得不让步。公元1012年,刘氏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,但皇后之位还不是刘氏人生的终点。
宋真宗赵恒病重之后,朝政就落到了刘皇后的手中。她没让宋真宗失望,将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。公元1020年,宋真宗病逝,刘皇后升级为刘太后。
刚刚继位的宋仁宗年幼,朝政依旧把持在刘太后手中。刘太后当政期间,不但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,还免职了怂恿先帝大兴土木的金项定位。
此外,刘太后还让人整理出了百官公卿亲族表,将表挂在了自己卧室。但凡有人举荐官员,他就会对照亲族表查看,凡表上有名者基本弃之不用。
公元1033年,刘太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,他从灰姑娘到异国太后的生平故事也在明朝时期被改编成了戏曲《狸猫换太子》,而刘太后身上的污名也是就此而来。
第三位:汪直
明朝文人不但往刘皇后身上泼脏水,他们也没放过本朝的宦官汪直。1467年,汪直还是个幼童的时候,他就被送进宫中,成了万贵妃手下的宦官。万贵妃深得盛宠,而汪直也沾了万贵妃的光,早早就在明宪宗眼前露了面。
随后在明宪宗的提拔之下,汪直升任御马监太监。公元16年,道士李子龙勾结宦官进入宫廷,图谋不轨。得知此事后,明宪宗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宫外的状况,于是派汪直出宫秘密侦查,汪直也不负众望,完美完成任务,让明宪宗大为满意。
公元17年,明宪宗为方便掌控朝臣建立了西厂,而西厂提督这一职就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汪直。
如以往一样,汪直升任提督之后,一心为明宪宗办事,甚至处置了残害百姓的福建舰内卫指挥同知杨业,逮捕了贩卖私盐杀害官吏的南京镇监秦立鹏,堪称明代包青天。
此外汪直人如其名,公允正直,嘉兴知府杨继宗进京时汪直想去拜见,可杨继宗却避而不见。按理说他这次应该彻底得罪了汪直,可在明宪宗问汪直哪位官员廉洁的时候,他却毫不犹豫的说出杨继宗的名字。
此外河南巡抚秦虹秘密弹劾汪直,汪直知道后非但没有生气,反而对明宪宗说秦虹是个贤能的人,因此他敢于直接弹劾自己。汪直不但为官正直,领兵还自有一套章法。
19年建州女真作乱,汪直率兵平定鞑靼进入大同,烧杀抢掠,也是汪直统筹领兵征缴。随后汪直率兵镇守大同,他在大同期间,敌军从未在明军手中讨到便宜。
但这位能征善战的宦官却因与总兵许宁不和,在公元1482年被调离大同贬至南京。而他一离开明军就死伤数千,差点丢掉大同,汪直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。
第4位,敦肃皇贵妃,如果说汪直被抹黑,多多少少是因为自身行事无所顾忌,那么敦肃皇贵妃年氏披上跋扈的名声则是被她的哥哥年羹尧连累了。
公元1723年,雍正帝登基,他的侧福晋年氏被封为贵妃,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。而这位年贵妃与《甄嬛传》中的华妃不同,她不但不跋扈,反而谦恭有礼。
年世丰贵,李飞的册文中写道年氏“丙针归于土使批注方生”,意思是说年贵妃不但能引经据典,而且行事遵循典章制度,美名远播。
此外,与影视剧中不同,这位年贵妃不是一无所出。相反,在1712年至1723年,雍正帝所有的子嗣都是年贵妃所生。
后来年贵妃的哥哥年羹尧居功自傲,雍正帝处置了年羹尧,却没有因此牵连年贵妃,可见这位贵妃深得圣心。只不过敦肃皇贵妃年氏身体不好,1725年就病逝了,她的传奇故事也在这一年戛然而止。
【一口气看懂科举制度的兴衰发展#历史#科举制度】
科举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?不按门第只看真才实学的科举考试为何会成为禁锢思想、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?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科举制度。
在隋唐以前,官员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和九品中正制,察举制还需要考察品行才能,而后者就完全是看出身门第了。
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,尽管南北朝也出现过通过考试选拔寒门子弟入仕的方式,但是在当时显然是不可能撼动士族门阀的统治。
隋朝统一之后,隋文帝杨坚下旨至州县,正式设立了科举考试,希望能通过考试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。
到了隋炀帝时期,又进一步设立了进士科考试,取消了门第限制,完全按照考试成绩来提拔,这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中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政策。
但是在隋朝以及唐朝前期,高官厚爵依然被世家大族所占据。科举未能成为朝廷主流的选拔方式,只是当时士大夫获得做官资格的一种途径,平民百姓寒门子弟很难竞争过拥有权力财力、家学渊源的关陇集团。
直到武则天登场以后,情况又发生了改变。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上位的障碍,大力打压李唐宗室光荣贵族,同时提拔了一批寒门子弟。
唐朝的科举制度在高宗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,设立了武举,增加进士录取名额。为了笼络人心,武则天经常增开制科,使得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大幅增加。
盛唐开元年间的27位宰相中,通过科举入仕的就有18人,其中出身中下层的宰相也有14人,这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难以想象的。
http://www.badaoge.info/book/127247/50809712.html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adaoge.info。笔尖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dao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