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尖中文 > 穿越重生 > 北宋大法官 > 正文 第七百九十六章 蓦然回首

正文 第七百九十六章 蓦然回首

最新网址:www.badaoge.info
    经过这三把火,大家是深刻地认识到,大庭长的权威,可不敢再用自己的小命去挑战大庭长的脾气。

    毕竟连政事堂都无法动摇大庭长的判决,而且最终也只能服从。

    但政事堂就是受害者吗?

    不是。

    其实政事堂也是受益者,因为政事堂的权威,也得到相应的提升。

    在与张斐争论的时候,张斐说过一句话,就是最高皇庭当然会严格执行政事堂的政令,除非这道政令违法,那么从侧面来说,大庭长的权威也将确保政事堂的政令,能够得到良好执行。

    而执行力恰恰是之前大宋最为欠缺的。

    在王安石变法时,他的用办法就是,谁不服,就将赶出京城,用无上权威去强制执行,但问题也很明显,中央斗争不断,地方上阳奉阴违。

    如今不同。

    此番斗争,没有哪个大臣被赶出京城,原因是在于制度和法律的保障。

    宰相在这个制度下,是大有可为。

    文彦博也是反应过来,他开始积极主持政事堂的会议,根据当下的局势,制定新得政策。

    他们现在只需要专注于政策,而不用去担心那些勾心斗角。

    会议结束后,王安石、吕惠卿、薛向三人最先出得政事堂,眼看后面司马他们没有出来,吕惠卿便小声道:“文公这是想要为政事堂找回面子啊!”

    薛向摇摇头道:“不见得吧。以目前的新税法来看,减免农具税和运输税,反而会增加税入,我觉得这两项政策都没有什么问题,而且还引人发省。

    因为以前减免税赋,都只是出于减轻百姓的负担,而如今减免税赋,是一项财政政策,是可做到国富民富,我甚至认为,今后减税政策可以作为常用政策。”

    吕惠卿笑而不语。

    王安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道:“你说得不错,虽然目前市集中出现非常多的农具商铺,但是这并不能直接给国家带来多少财富,但农夫得到这些精良的农具,是能够开垦更多的荒地,种出更多的粮食,农税自然得到相应的提升,哪怕一亩地就增加半斤米,那也远比收农具税要多得多,而运输税,亦是此理。”

    “正是此理。”

    薛向点点头,又道:“在一些关键行当,采取适当的免税政策,是能够提高国家税收的。”

    二人越聊越起劲,直到来到户部,薛向才告辞,回三司去了,而王安石与吕惠卿则是进到户部。

    房门一关,吕惠卿又向王安石道:“恩师,真是想不到张三能够将文公逼到这种境地,他现在还会给咱们几分薄面吗?”

    一直以来,他对张斐都是心怀戒备,而如今更是印证了他的猜想,张斐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怪物,他不认为他们还能够让张斐为自己所用。

    以后该如何相处?

    他们也得调整一下。

    王安石犹豫一会儿,道:“当然不会像以前那么好说话,不过还得看什么事,我认为在公事上面,他还是会支持我们的,他支持熙河与西夏继续斗争,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,足以证明,他确实是支持新政的。

    但是在其它方面的话,可就不一定,其实就算他想,他也不敢。你最近不是将你弟弟吕升卿调去掌管扬州漕运吗?”

    吕惠卿讪讪点了下头。

    王安石道:“让你弟弟注意一点,如今这种事,是最麻烦的,一旦出事,肯定会连累到你,我是好不容易让你掌管户部,你可别栽倒这上面。”

    其实王安石并不在乎什么用人唯亲,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,但是现在有公检法在,要是被逮住,几乎是必死。

    吕惠卿点头道:“是,我会让他注意的。”

    自韩琦归朝后,一直都在家养病,是深入简出,非常低调,除非皇帝召见,或者有听证会看,否则的话,他一般是不会轻易出门。

    而在历史上,去年韩琦就应该病逝在任上,而如今由于张斐引发蝴蝶效应,导致他得以提前回京静养,虽然顽疾还是难以治愈,但还能苟延残喘。

    上午时分,休假的韩忠彦搀扶着韩琦在庭院散步。

    “父亲最近的精神较之半年前,似乎好了一些。”

    “可能是因为最近心情比较好。”

    “是吗?”

    韩忠彦好奇道:“不知爹爹遇到什么开心事?”

    韩琦未有急着回答,而是抬手往大树下的藤椅一指,韩忠彦立刻搀扶着他过去坐下,老仆立刻拿着一沓报刊走上前来,“老爷,这是今日报刊。”

    “放下吧。”

    韩琦稍稍指了下旁边的茶桌。

    待那老仆放下之后,韩琦拍了拍报刊,“此乃良药也。”

    韩忠彦立刻反应过来,点头道:“最近两年各项改革都在稳步执行,并且取得丰硕的成果,国力也是蒸蒸日上,确有国富民安的趋势。”

    韩琦感叹道:“记得刚回京时,老夫自知时日不多,也都已经做好准备,与旧人一一告别,可如今国家发生的变化,恰恰是当年我与范公所期待的,这也令老夫还想再多活两年。”

    “父亲一定会长命百岁。”韩忠彦忙道。

    韩琦摆摆手,嘴角泛起苦涩的笑意,他现在最羡慕的就是富弼,富弼是参与者,而他想做一个见证者,都只能奢求老天多给他一些时日。

    韩忠彦见这话题,令父亲不太开心,于是转移话题道:“父亲可知最近关于户籍一事?”

    韩琦点点头。

    韩忠彦道:“想不到张三担任大庭长后,竟有这么大的权威,且不说司马君实、王介甫他们,就连富公、文公都得屈居其下。”

    韩琦呵呵笑道:“你要这么想,那可就错了。富彦国、文宽夫、司马君实的性格,老夫是再了解不过了,他们要是真反对的话,是不可能对此妥协的,就是官家亲自下旨,他们也不会接受的,又岂容张三那小娃作威作福。”

    韩忠彦疑惑道:“那为何?”

    韩琦呵呵笑道:“这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啊。”

    说罢,他随手拿起一份报刊来,“哦,减免运输税和农具税?”

    韩忠彦道:“是的,这好像是政事堂昨日下达的政令,此两项政策,明年将会在公检法地区实行。”

    韩琦笑道:“看来国库是有富余了,这都开始减税了。”

    立法会。

    “宽夫,你今儿怎么无精打采的?”

    富弼向偏头看向一旁的文彦博,见其似乎心不在焉,不禁问道。

    文彦博先是瞧了眼富弼,沉默片刻,叹道:“我本以为自己悟透这新制度,其实就是敢有所为,如此便能掌握主动权,只要做好分内之事,根本无须忌惮那大庭长,他反而会有助于我,可回过头来,发现已无事可为。”

    富弼诧异道:“谁说的,你这两项减税政策,于农于商,都大为有利。”

    “但这些都不值一提。”

    文彦博摇摇头,又道:“富公可还记得,当年庆历新政,你们提出的十项改革措施?”

    富弼点点头,“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、择官长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覃恩信、重命令、减徭役。”

    文彦博点点头道:“我之前是仔细梳理了一番,发现这十项改革,全以完成,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”

    富弼双目一睁,后思索一番,不禁感慨道:“是呀!十项改革,已然全部完成。”

    内心竟涌出一丝伤感。

    同时也理解文彦博为何会这般失落,我们苦苦追寻这么多年,付出一生,几经磨难,都未能如愿,反而还差点酿成大祸,结果却在这悄然无声间,全部给完成。

    之前文彦博回过神来,想要干些什么,结果发现该干的都干完了,真是硬憋出两项减税政策。

    文彦博问道:“这是为什么?”

    富弼思索一会儿,笑道:“这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此外,你也别妄自菲薄,这里面也有你我的一份功劳。”

    文彦博苦笑道:“但我们纯属无心插柳啊!”

    说到底,他们其实并不反对公检法改革,只不过他们最初是想利用司法改革,去对抗王安石的新政,而并非对公检法抱有太大的希望。然而,事实却证明,他们所支持,恰恰是他们的夙愿。

    不管他们是有心,还是无意,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一股力量在,公检法改革才能够成功。

    要是换一批宰相,或者换个皇帝,都不可能成功的。

    要是遇到宋仁宗,就肯定没戏,不管赵顼是不是志大才疏,但他的改革决心是毋庸置疑。

    文彦博道:“接下来我们该做些什么?”

    富弼捋了捋胡须,“当然是守住这得来不易的硕果,此外.。”

    他抬头瞧了眼文彦博,见文彦博正笑吟吟地看着他。

    富弼不禁摇头一叹:“唉,当年我劝谏官家,二十年不知兵事,可如今看来,这个建议,真是有待商榷啊!”

    他们不想收复汉唐旧地吗?

    当然不是。

    其实他们都非常想,当初范仲淹也是主张对西夏用兵,可之前那国情,拿什么去打仗?

    如今内政已经稳定下来,就应该考虑考虑对外战事。

    对于宋朝而言,战争不是丰功伟业,而是改善自己生存环境,其实都是必打的,哪怕是后面宋徽宗,他们也想着收复燕云。

    没有河套,就没有战马,就没有进攻的资本,没有燕云,就等于是完全暴露在敌人铁蹄下。

    然而,就在这时候,一直在北境与辽使谈判的沈括突然来了一封信。

    原来经过一年多的考察,他们大致了解清楚辽国的意图,辽国表面上是要求以蔚、应、朔三州的分水岭为界,但如果让他们得逞,至少要吞并大宋领土七百多里地。

    并且沈括是有明确的证据,可以证明那些领地本就是属于宋朝。

    但是辽使眼看说不过这沈括,又开始在边境集结兵马,威胁宋朝,你们要不给,那我就自己起来拿。

    每到关键时刻,这根搅屎棍总是会如约而至。

    文彦博他们气得上蹿下跳,有完没完,对于割让土地,肯定是全部反对,无人赞成。

    这宋朝大臣,其实非常痛恨割地求和,反正是宁可给钱,也不愿意给地,而如今这国力蒸蒸日上,他们就更不可能答应。

    只是说文彦博等一干大臣,认为急修武备,跟辽国断交。

    但是王安石、司马光他们还是认为,不到万不得已,不要与辽国撕破脸,但是土地也不能给,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,辽国借着这种机会,要得不少钱和土地,这是一头喂不饱的狼,但他们也都判断,辽国也不见得敢轻易动武。

    不过,这事他们说了不算,因为真正在主导此事的是赵顼跟张斐。

    皇宫。

    张斐放下沈括的信,揉着额头,叹道:“真是失策啊!”

    赵顼吓得一跳,“什么失策?”

    张斐忙道:“陛下误会了,我的意思是,当初不应该派沈天监去。”

    “为什么?”赵顼好奇道:

    “因为沈天监口才实在是太厉害。”

    张斐道:“当初派他去,是因为他熟知地理,以为他是可以去跟辽使反复纠缠,但没有想到,他这么快就将辽使说得哑口无言,要不是如此,辽人也不至于这么快露出真面目,直接就搞武力威胁。”

    赵顼摆摆手道:“这倒是怪不得沈天监,这契丹人根本就是在成心找事,他们实地考察的时候,自己说的地方,自己都找不到,见到哪里地势是有利于自己的,就想从哪里分界,而且他们纯粹就是看着西夏的局势来,之前西北平静之时,他们也没有急着去考察,眼看这西夏国内乱起来,他们又急于勘察。

    而且,根据探子来报,在西夏禁止与我国贸易后,辽国是立刻加大与西夏的贸易,并且还用大量粮食与之交换。”

    不得不承认,这根搅屎棍确实很令人头疼。

    辽国在西夏探子也不少,他们也都知道,这西夏国内动乱,宋朝也是帮凶之一,他们马上向宋朝施压。

    张斐道:“但是我们的计划是拖着,越模糊就越有得谈,而不是要去争个明白,因为土地是不可能给的,就算咱们愿意以土地换时间,到时与西夏开战,辽国还会来要更多的土地,他们一定会来挑事的,这是无休止的。”

    赵顼问道:“那现在怎么办?”

    张斐思索半响,道:“他们现在不讲道理,那么边界的证据,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,我必须要增加新得条件,继续与他们进行谈判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条件?”

    “岁币。”

    张斐道:“陛下可密信一封给沈括,让他先继续与辽国谈判,如果辽国非得要以此条边界为界限,那我们也可以答应,可前提是每年所给岁币必须减半。

    既然道理讲不通,那就讲利益,当我们提出岁币置换土地时,就变成钱地交易,而岁币是握在我们手里的,这又可以继续谈下去。”

    赵顼道:“那万一他们答应了,可怎么办?这要是传出去,朕可是会被骂死的。”

    “决计不会答应的。”

    张斐道:“辽国对我国,地理上是已经占据绝对优势,就是多那一点也不多,因为我们在北边,并没有进攻的能力。而如今那些地方,本就是他们辽人居多,但是岁币对于辽国而言可是非常重要,这可是维护两国和平关键筹码。”

    赵顼稍显忐忑道:“那会不会激怒辽国?”

    也可见,他对辽国时,还是比较害怕的。

    张斐犹豫半响,道:“有这个可能,但我认为辽国还是不会轻易出兵的。

    首先,目前我军还未有出兵西夏,此时,辽国与我国开战,我们是有足够的兵马和财政去防守,西夏就捡了个大便宜,但这也不符合辽国的利益。

    其次,辽国其实也知道,他们是无力消灭我国的,一旦他们出兵,万一没有占到便宜,可能就赔了夫人又折兵,因为一旦开战,他们就再也威胁不了我们了,开战就是他们最后的手段,是不会轻易使用的。

    最后,根据辽国的情报来看,辽国上至贵族,下至百姓,也无开战之意。”

    赵顼稍稍点头。

    张斐道:“不过我们也得做好应战的准备,而目前最大的麻烦,就是河北民力损耗太严重,如果河北发展起来,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太忌惮辽国。”

    再不懂军事的张斐,也知道要防守辽国,河北是至关重要,可如今河北被天灾人祸弄得是民力损失殆尽,根本无法支撑对辽国战争。

    赵顼道:“关于河北民力的问题,吕惠卿最近上了一道奏章,他认为虽然经过这些年的治理,水患得到缓解,但还是有发生水患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而水患对农田伤害最大,但作坊是可以很好的规避水患,他建议多在河北建立军器监,用于生产武器,同时也用于以工代赈,帮助河北百姓恢复民力。

    并且他还亲自编修了一本书,专门规范武器的生产。”

    张斐点头道:“这倒是可行,反正也要生产火器,而且我们还可以围绕着火炮修建防御工事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又想到什么,“对了,根据粮食署那边的统计,今年从江淮来的粮食,包括商人运送来的,较之往年,至少增加三十万石,同时京畿地的禁军这些年又减少近十万,其中一部分,都已经转为皇家警察去往各地,且损耗减少许多,此消彼长,我认为也可以跟西北一样,减少河北粮食对京城的供给,将粮食存储到关键的要塞里面,用于防范。”

    与张斐合计过后,赵顼又与宰相们开会商议此事,表面上,还是要求沈括要据理以争,不能领土上面,进行妥协。

    同时,做出一系列的人事安排,将范纯仁、苏轼都调去河北担任检察长,目前河北不缺庭长,就缺检察长,而且就现在的情况而言,检察长的作用其实是要大于庭长的。

    因为检察长是可以主动出击的,这对于河北的权贵,自然不是一件好事,但如今他们可不敢再去挑战公检法的权威。

    没有别的原因,这河北摇身一变,已经成为全国皇家警察最多的地区。

    又调派章惇前往河北接替吕惠卿,担任转运使,负责河北财政。

    在财政方面,赵顼还是更依赖革新派,而在司法方面,基本上就是以保守派为主。

    又从西北调大将刘昌祚,担任雄州观察使,团练使。

    并且再从财政中,拨出五十万贯,继续维持对河北的以工代赈,但这回是以修建军器监和防御工事为主。

    同时下令,针对河北粮食入京,削减一半。

    其目的就是要加强河北的防御,不管是民力,还是军事。

    这些政策,也都得到宰相们的一致认同。

    关键还是朝廷有钱了。

    而且今年财政税入,还在维持着高度增长,这令朝中大臣都是倍感惊喜,这还能继续涨吗?

    去年税入,江淮地区的财政,就已经翻了一番。

    只要税务司某一个地区全面展开工作,税入肯定是翻番,就看翻几番,原因很简单,大地主都得交足额税,要不翻番的话,那才叫怪事。

    但今年江淮财政收入又增加三成,这可就令人很是惊讶。

    这钱都是从哪里来的?

    经过三司的统计和分析,其主要增长来源有两点,其一,就是商税增长,因为江南土地得天独厚,在之前那种恶劣的吏政中,只要风调雨顺,这江南百姓还能有所余,如今就更不用说。

    既然有所余,就可以拿去交易,这无疑刺激了商税增长。

    同时海运带来了财富也在增加,宋朝本就积极鼓励航海,因为当初陆上与西域不同,而如今更是吏治清明,出海的商人就更多。

    这部分财政,其实主要增长点是在福广地区,但是市场在江南和东京,更多的货物运送到江南来,也刺激到江南商业。

    其二,也是主要收入增长来源,就是那些大量隐户显身。

    以前很多隐匿户籍的百姓,尤其是江淮地区,因为当地是徭役重灾区,王安石的变法,主要灵感来自于江南,要是那边赋役不重的话,他不可能搞什么免役法。

    但如今税务司是看田收税,虽然去年税务司忙着对付那些大地主,就没有查这些隐户。

    但是皇家警察对户籍查得很严,尤其是在交易市场,隐户也面临很多困难,光立契这一项就很难,同时朝廷在不断地免除徭役,隐户变得是没有任何经济价值,导致大量隐户显身,人口骤增,税肯定也得到增长。

    针对这一情况,户部决定,明年重新设计全新户籍,且全都采用全新的纸张和印刷术。一来,也算是一次户籍普查,同时给予那些隐户一个台阶下,就是暗示大家,以前的账,既往不咎,我们重新开始算。

    二来,要便与携带和使用,目前在公检法地区,干什么都离不开户籍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税币地区的商业税也在迅猛增长,尤其是京畿地。

    而这部分增长,主要是来源于大地主加入商业。

    以前大家都是守财奴,守的是田地,是金银铜,但如今大家都改用税币,再加上仓库税,导致许多大地主依靠卖粮食,赚得不少钱,但那都是税币,他们就丧失守财的动力,他们对纸币可没有什么癖好,于是许多大地主,也跑出来做买卖。

    为什么之前文彦博决定减免农具税,就是因为今年京畿地的农具生产增长了五十倍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是因为以前农具生产,是少的可怜,且多半都是官府在做。

    但今年不同,首先由于煤铁矿事业化,故此商人更容易获得煤铁,其次就是百姓都有所余,他们就有钱去更换破旧的农具。

    而许多守财奴,又不会干得别得买卖,就会从事农业相关的产品,其中包括农具和纺织工具。

    原料、政策、资金、市场全部到位,增长五十倍,其实真不算多。

    不过话说回来,朝廷每年花的钱也在急速增加,比如说徭役,免除徭役,就得花钱雇人,这成本必然会增加。

    只不过现在变成事业署去雇人,朝廷就直接花钱向事业署购买。

    但算下来,其实也不亏,是因为事业署是商业化,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耗,同时干活的人多了,税也增长了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税币,朝廷现在花得也是税币,也不是那么心疼。

    薛向今年又建议,加大对江南税币的供应,暂时还是以各地区税入的百分之三十为准投放税币,而去年税币投放,只是用于给官员发俸禄。


  http://www.badaoge.info/book/99456/45224953.html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adaoge.info。笔尖中文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daoge.info